《致橡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步骤:
—.导语:言《致橡树》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大诗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徐志摩的浪漫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听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誓
=.简介朦胧诗和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省福州市人.她是中国当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杆》,散文集《心烟》。
朦胧诗产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诗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成等.本诗《致橡树》既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三.具体赏析
舒婷这位朦胧诗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放朗读磁带)
问:本诗完整的标题是什么?(作者以谁的身份对橡树表白心声)
答:木棉致橡树
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对橡树说了什么呢?
(板书:木棉的自白)
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A. 首先反对的------攀缘的凌霄花
特点:一味的攀附,完全依靠橡树。在生活中,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更高的地位,不顾一切往上爬,完全置自身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的立场态度非常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反对。课文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课文中也有三个字------“绝不学”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流.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他们的态度怎么样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不够”!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是一味的奉献,不求索取;“险峰”,增加“橡树”的高度,,村拖它的威仪,是把自己作为橡树的陪村,二者并不相等.“日光”慷慨的燃烧无尽的光和热;“春雨”也用无声的甘露滋润橡树,她们甘愿牺牲自己而成就他人..诗人认为这种单向的奉献乃至牺牲都不够好!
所以这是“一味奉献”的爱情.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 作者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请男女生齐声朗读接下来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