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生命的释放方式——《雪》解读
- 资源简介:
约4570个字。
探求生命的释放方式
——鲁迅《雪》解读
在世界文学之林中,以“雪”为题材的美文比比皆是,而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堪称千古绝唱。对鲁迅先生的《雪》,目前国内有不可胜计的研究文章,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
北京大学钱理群在其著作《鲁迅作品十五讲》和《心灵的探寻》中认为,与“江南的雪”相比较,鲁迅先生显然更醉心于“朔方的雪”。“这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朔方雪,是雪的精魂,“也是人的精魂,鲁迅的精魂——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鲁迅先生终于在博大的、运动着的‘自然’中,发现与肯定了人与自己”。这种个性化解读,我姑且称为“发现与肯定”说。钱先生主要关注的是对鲁迅先生“心灵的探寻”。
北京大学孙玉石教授著有《〈野草〉研究》专著,内含《追求美好理想的温暖心声》一文,将《雪》和《好的故事》作为一组赏析。其中关于赏析《雪》的内容中,有这样带总结性的话语:“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事物的炽热追求,这旋转升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这种个性化解读,我姑且称之为“追求”说。
复旦大学教授吴中杰在《吴中杰评点鲁迅诗歌散文》一书中对《雪》有这样结论性的话语:“看来,作者的诸种描写,其意不在褒贬,而是借雪的各种景象,抒写自己的人生感怀而已。”“面对朔方的雪景,他不但忆起了江南的雪,而且还触景生情,由此想到已逝的我的青春和寂寞的身外的青春。他在《希望》之后接着写《雪》,也就是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描写,续写《希望》所未尽之意,表达一种人生意境。”这种个性化解读,我姑且称之为“人生意境”说。那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意境呢?吴中杰继续写到:“在严寒中,他向往着美好的事物,而这美好之物又毕竟是孤独的,短暂的。”
自《雪》诞生以来,解读《雪》的文章难以计数,这里不一一列举。仅就以上三种而言,我更倾向于吴中杰先生的理解,但是我以为吴教授表达得还不够明确,失之笼统。我并非要标新立异,故作其他读解,只是在阅读不少关于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