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二首(二)》教学设计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语文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一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3/5/22 16:04:1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050字。

  《中国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雨巷》
  学习目标:
  一、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二、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三、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
  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意象美和诗情美。
  学习难点:
  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预习指导: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行走,这首诗既实又虚。
  学习过程:
  一、初读《雨巷》,整体感知。
  1.能否将第四节“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中的“飘”字改成“走”字?为什么?
  2.第六节中这位姑娘逐渐消失时用了3个状语“在雨的哀曲里”,可否将这个短语去掉?
  3.诗中写这位姑娘的眼光时,两次用到了“太息”这个定语,这有什么好处呢?
  二、研读诗歌,重点讨论。
  1、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
  2、“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3.诗人期待的“丁香姑娘”为什么这么快就消失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