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案2(共四篇)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一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4/25 21:58:00
  • 资源来源: 会员改编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3.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投影胶片、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
    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二、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
    投影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请大家详看课文注释①。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二)

《论语》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方法。
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段,富于变化,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简洁,且多警策,很有说服力。
背记一些千古传诵的语句,如“既来之,则安之”等。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由旧课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从初中课文《〈论语〉六章》任选两章背诵。
让学生将该课与本课 作比较,谈谈印象。
二、《论语》简介:
 结合注释1。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其内容很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时事等方面。全书共20篇,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篇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
三、孔子简介:
 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背景:
 “三桓”范上: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与前517年与鲁昭公争权,迫使昭公逃亡。
诵读第一段:
注疏(可据所列条目提问,下同)
A、“季氏将伐颛臾”指本章属议事体,开篇便说事。一句带过。“伐”,有旗鼓之谓。旗鼓有罪,而圫臾无罪,由此引出孔子的评论。
B、“见”(XIAN)指引见。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指“有事”,暗寓“伐”字。季氏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
D、“求,无乃尔是过与”指冉有为季氏聚敛,尤用事。“尔是过”即“过尔”。全句译为“这恐怕要责怪你吧”,课本注释误。
E、“以为东蒙主”指言圫臾乃先王封国,故不可伐。“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主,死人或神的牌位,引申为主祭人。蒙山在鲁之东,故曰东蒙。
F、“在邦域之中”指言不必伐。鲁封地七百里,颛臾在其中。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三)

一、 课题  
《季氏将伐颛臾》
二、课时
三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二、 课型
新授课
四、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育目标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 能力训练目标    
思维的逻辑性
(三) 德育渗透目标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   要树立积极的姿态 ,作生活的强者,而不是逃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重点   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二) 难点   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
六、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过程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七、学生活动设计
 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八、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
3.结合课后练习题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1) 分析课文第一段
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
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
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
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
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2) 分析课文第二段
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
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3)分析课文第三段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四)

教学目的:
一、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坚持原则、当仁不让的人格。
二、理解掌握十几个词语的意义。
三、归纳“是、疾、止、见、过”等词的义项。
四、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与“何以…为?”。
五、理清课文层次,使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一、积累词汇
二、掌握文言句式
三、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1、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人格
2、文言句式
教学设想:
1、多朗读,力求学生熟读成诵;
2、重要实词,尽量与成语联系,并弄清各意义之间的关系,以帮助记忆;
3、精练,通过练习强化认知记忆;
4、迁移。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形成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时间:     2  课  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
(一)范读
(二)正音:颛臾、稷、为、兕、椟、与、冉、柙、费
(三)试读: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人物的语气。
(四)齐读: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