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设计
江苏如东高级中学 周小普 226400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学会多角度鉴赏文章
教学重点、难点:
先从感性角度把握文章内容,再深层思考并借鉴文章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设想: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内容侧重各个方面,每个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在每一单元前面已经规定得很清楚。《我与地坛》一文所处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具体要求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写法和语言进行分析评价,进而借鉴吸收其中的精华。对课文的评价,可以全面涉及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可着重就某一个方面作出恰当的一应俱全。但无论从哪一方面评价,都要以整体把握为基础。借鉴吸收,要从课文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可以是思想内容的闪光点,可以是精巧的构思,也可以是表达方法和语言运用的技巧。
这篇文章作为本单元的第三篇,是一篇课内自读文章,可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鉴赏,教师对学生的鉴赏角度作适当的提示和引导。
教学基本步骤:
布置预习(熟读全文,包括读本中涉及的选段),完成一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写作指导:选取你对此文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限,要求必须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观点。)
选择几篇读后感,观察学生阅读时的注意点,估计大多数学生会把注意点放在作者的不幸遭遇和他面对苦难时的心路历程上,课堂教学先由这些文章入手,选出其中具代表性的文章,在课前印发下去。
第一课时讨论读书笔记中相关观点,深入把握作者的思想。
第二课时拓展鉴赏角度,从文中景物描写入手,分析景物描写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引导学生发现其他的鉴赏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时,"我"以外的世界就成为我的世界--独语的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课前我们印发了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触,现在我们来看大家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又都有哪些独到的见解。
附:相关文章
生命留痕
朱筱哲
走过《我与地坛》,循着史铁生轮椅走过的痕迹,我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方乐土,找到与生命对话的切入点,但面对着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我迟疑了,在他面前,我是那么的苍白与渺小。
面对肢体的残废,他像其他人一样,也曾怀疑过,失望过,放弃过。幸运的是,史铁生有一个伟大的母亲,面对着残疾的儿子一天天地沉沦,她没有放弃,她理解儿子的痛苦,她内心忍受着更大的苦痛,她默默地在背后支撑着一切。渐渐地,走出生命低谷的史铁生重新体会到母爱带来了新的阳光时,他的母亲离开了这个让人留恋的世界。这一切,让史铁生真正明白了生命的真谛,参透了生与死的意义。
地坛伴随了残疾的史铁生默默走过了十五个春秋,是它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使史铁生重新认识了生命,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在古园里,他发现了古园像自己的坎坷人生,由废弃的古园推想其昔日的繁华,联想到自己由健康到残疾的人生,作者有种难以言喻的感伤,但最终,他又在古园中找回了自我,明白了人应该敢于正视现实,敢于面对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