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各地中考数学试卷分类汇编:动态问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1620字。
动态问题
一、选择题
1.(2013江苏苏州,10,3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OAB的顶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顶点B的坐标为(3, ),点C的坐标为( ,0),点P为斜边OB上的一动点,则PA+PC的最小值为( ).
A. B. C. D.2
【答案】B.
【解析】如图,作A关于OB的对称点D,连接CD交OB于P,连接AP,过D作DN⊥OA于N,则此时PA+PC的值最小,求出AM,求出AD,求出DN、CN,根据勾股定理求出CD,即可得出答案.
解:如图,作A关于OB的对称点D,连接CD交OB于P,连接AP,过D作DN⊥OA于N,则此时PA+PC的值最小.
∵DP=PA,
∴PA+PC=PD+PC=CD.
∵B(3, ),∴AB= ,OA=3,∠B=60°.
由勾股定理得:OB=2 .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得: ×OA×AB= ×OB×AM,
即 ×3× = ×2 ×AM.∴AM= .∴AD=2× =3.
∵∠AMB=90°,∠B=60°,
∴∠BAM=30°,∵∠BAO=90°,∴∠OAM=60°.
∵DN⊥OA,∴∠NDA=30°,∴AN= ×AD= .
由勾股定理得:DN= = .
∵C( ,0),∴CN=3- - =1.
在Rt△DNC中,由勾股定理得:DC= = .
即PA+PC的最小值是 .
所以应选B.
【方法指导】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轴对称的最短路线问题,勾股定理,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的应用,关键是求出P点的位置,题目比较好,难度适中.
【易错警示】弄不清楚最小值问题,赵不到最短距离而出错.
2.(2013山东临沂,14,3分)如图,正方形ABCD中,AB=8cm,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F分别从B,C两点同时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BC,CD运动,到点C,D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OEF的面积为S(cm2),则S(cm2)与t(s)的函数关系可用图象表示为( )
【答案】:B.
3(2013四川南充,10,3分)如图1,点E为矩形ABCD边AD上一点,点P,点Q同时从点B出发,点P沿BE→ED→DC运动到点C停止,点Q沿BC运动到点C停止,它们的运动速度都是1cm/s.设P,Q出发秒时,△BPQ的面积为 cm2,已知 与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图2(曲线OM为抛物线的一部分).则下列结论:
①AD=BE=5cm;②当0<≤5时, ;③直线NH的解析式为 ;
④若△ABE与△QBP相似,则 秒.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为( )
A.4 B.3 C.2 D.1
【答案】:B.
【解析】据图(2)可以判断三角形的面积变化分为三段,可以判断出当点P到达点E时点Q到达点C,从而得到BC、BE的长度,再根据M、N是从5秒到7秒,可得ED的长度,然后表示出AE的长度,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B的长度,然后针对各小题分析解答即可.
【方法指导】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及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根据图(2)判断出点P到达点E时,点Q到达点C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本题的突破口,难度较大.
4.(2013湖北荆门,12,3分)如图所示,已知等腰梯形ABCD,AD∥BC,若动直线l垂直于BC,且向右匀速(注:“匀速”二字为录入者所添加)平移,设扫过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BP为x,则S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
【答案】A
【解析】为计算的方便,不妨设AB=CD= ,AD=1,∠ABC=45°.分别过点A,D向BC作垂线,垂足依次为E,F,如图3,设动直线l移动的速度为x.①当0≤x<1时,S= x2,其图象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的一部分;②当1≤x<2时,S= +1×(x-1)=x- ,其图象是直线的一部分;③当2≤x≤3时,S=2- (3-x)2,其图象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的一部分.综上所述,选A.
【方法指导】判断函数大致图象的试题,一般应先确立函数关系解析式,再根据函数图象及性质做出合理的判断.解答分段函数的图象问题一般遵循以下步骤:①根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对函数进行分段;②求出每段的解析式;③由每段的解析式确定每段图象的形状.
5 (2013山东烟台,12,3分)如图1.E为矩形ABCD边AD上一点,点P从点B沿折线BE¬—ED—DC运动到点C时停止,点Q从点B沿BC运动到点C时停止.它们的运动速度都是1cm/s.若点P,Q同时开始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BPQ的面积y(cm2).已知y与t的函数关系图像如图2,则下面结论错误的是( )
A. B.
C. 当 时, D.当 时, 是等腰三角形
【答案】A
【考点解剖】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动点问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函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能够根据图形中点的位置与相应线段、面积的变化来理解函数图象表达的意义,数形结合,化静为动,从而正确的解决问题.
【解析】 如图: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结合图1、图2分别求出BE=BC=10cm,DE=4cm,AE=6cm;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即可求出sin∠EBC= ;当 时,根据△BPF∽△EBA可求出BQ边上的高PF ,然后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求出y与t的函数关系式y= ,最后利用排除法即可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