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41
- 资源简介:
约4910字。
《雨霖铃》教案
语教102班 黄月明 100110102027
《雨霖铃》作者:柳永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课时:一个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柳永、婉约词派的特征。
2.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感悟诗词,结合创作背景,运用想象和讨论法,领悟其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词中的意境、离别之情,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
1.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名句的鉴赏方法
2.学会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
位。在上一节的《望海潮》中,柳永带我们一起领略了钱江潮的壮观,西湖的美景,杭州市区的富庶繁华,那这一节,让我们继续随着柳永去感受他那凄美的离愁,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的35页,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人、写作背景、词牌简介
师:学习新课文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在上一节《望海潮》中呢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柳永,那现在就来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这首词就是描写了作者离开汴京时和他心爱的歌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
师: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长于书写羁旅行役之情。柳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叶梦得《避暑录话》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师:同学们知道“雨霖铃”这一词牌的由来吗?
生:不知道。
师:那老师就给大家说说。也写作“雨淋铃”,词牌名。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贵妃。后唐玄宗入蜀,霖雨连日,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后来,人们使用这支曲子来表达离愁别恨,“雨霖铃”也就成了离愁别恨的象征。
(三)整体感知全词
师: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那么,老师先给大家示范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感受词中的离愁别绪,同时思考一个问题,本文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教师范读)
师:好。老师读完了。那老师想请学生回答一个问题,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生:悲凉,伤感
师:嗯,很好,确实,这首词是离别作品,基调哀婉、伤感、凄清
师:古人曾说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得很有道理。好的诗词,要多读多背,在诵读的过程中,推敲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那下面就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融入自己的感情在读得过程中,把难理解的词语划出来,待会儿我们一起解决。
生:学生齐读(第一次朗读,感情投入不够,学生大多读得直白,缺少感染力,这和后面学生能比较有感情的朗诵本词形成鲜明的对照)。
师:好,读完了。对于刚才的朗读,你们觉得怎么样,谁来点评一下?
xx同学,你来说。
生2:… …
师:还有同学要点评吗?
生3:… …
师:同学们感情投入不够的,原因可能是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够。没关系,我相信在我们品读完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可以读得更好。读完课文后同学可以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