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7
- 资源简介:
约3530个字。
湘潭市雨湖区塔岭学校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班级 93 时间
课题 唐雎不辱使命 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了解《战国策》以及故事情节发生的背景。
2. 帮助学生借助注释读准文中重要词语的读音,读准句子的节奏。
3.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梳理文章内容,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重点 借助注释读准文中重要词语的读音,读准句子的节奏。
难点 翻译课文,理解人物性格
教学用具 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二、了解背景:
战国末期,秦国先后灭掉了韩、魏等国,气势日炽。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去谈判,唐雎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终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三、读课文,读准宇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特别是下面加点字的音)
唐睢jǖ 以君为长zhǎng者以头抢qiāng地夫fú专诸之刺王僚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1)由4位学生进行:秦王,安陵君,唐雎的语言各一人,其他部分一个人。
(2)大家评论四人的朗读情况:音准,是否体现出人物当时说话的语气,语调和感情。
(3)老师在听学生意见后进行朗读指导,并让学生领会积累一些词语。
朗读指导:秦王:分前后两种情况,前面是傲慢无礼,口气强硬,轻视对方,后面是讨好和软的口气。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