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评析
- 资源简介:
约4390个字。
2013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评析
2013年的中考语文命题本着“坚持改革、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活而不偏”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综合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力度,强化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一是体现了《新课标》精神,试题内容更加灵活;二是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三是命题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及社会生活;四是试卷更加科学、规范、简约、合理,命题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更加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考生以自己的眼光,谈自己的见解,用自己的语言,抒自己的真情。全卷共分四大部分,18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另外,今年首次实行网上阅卷,试卷评判更加科学、公正、公平、合理。现对具体试题、试卷分析如下:
一、积累与运用
(一)试题分析
试题的积累部分主要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包括拼音拼写、常用汉字书写、古诗文默写、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等,考查全面,形式多样,难易适中。语言运用试题富有地方特色,既考查学生对孔子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集积累与运用于一体。本题15分,全市平均分9.62分。
(二)学生做题情况分析
第1题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本题三个字均为《新课标》附录中的常用字,没有太大难度,学生得分率较高,极少数学生受平时语言习惯的影响,对“韧”(rèn)字的声调把握不准。
第2题是古诗文默写题。错别字依然是存在的最大问题。如,“人不知而不愠”中的“愠”(温、蕴);“渭城朝雨浥轻尘”中的“浥”(溢)、“轻尘”(清晨);“千里共婵娟”中的“婵”(禅)等。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考查的是课本之外(见《说明与指导》)的积累,学生识记不准确。写两句带“柳”字的连续诗句,此题失分率较高,错别字较多。
第3题是对病句的考查。病句题目是近几年首次在我市中考试卷中出现,虽然答案B是典型的句子成分残缺,但是由于学生语法知识的欠缺和对病句类型把握不准确,更多的是根据感觉做出的判断,缺少理性的分析,大约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第4题是名著考查题。选取了四部名著(均来自课本名著导读推荐篇目),《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而选项A漏掉了“章回体”,表述不够严谨。该选项区分度小、隐蔽性强,学生失分比较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