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7
- 资源简介:
约5270字。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位伟大,他既是政治家又是思想家还是位诗人,他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奉献终身他致力于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得众多诗作流传至今,你们猜猜他是谁?
生:毛泽东
师:很好,毛泽东同志是我们伟大的领袖,今天我们就带着对领袖的敬仰之情齐读这首我们这节课要鉴赏学习的诗作《沁园春•长沙》。
师生带感情的齐读。
师:朗诵是鉴赏古诗词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
师:我们再来齐读一遍。
齐读。
师:是不是比上次效果好呢,好,这首诗写于1925年的哪个季节?是大约在冬季吗?
生:寒秋
师:寒秋也就是深秋。近代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这里的文学主要指古诗词,王国维认为景物和情感是构成诗词的两个最基本要素。那么我们来思考《沁园春-长沙》是由情和景构成的吗他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生: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师:词分上阕和下阕。从内容来看,这首词上阕是
生:写景
师:既然上阕是写景,请在座的诸位有感情的朗诵上阕。
生:朗诵
师:上阕描写了什么景物?
生:诗人在橘子洲头所看到的长沙深秋的景物。
师:诗人在开头的三句作了明确的交代:齐读这三句。
生:齐读
师:读到这里我都有一种神经错乱的感觉。你们有这种感觉吗?谁有?
生:正常语序应该是:橘子洲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师: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是为了获得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古诗词经常出现语序倒置的现象。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是为了获得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古诗词经常出现语序倒置的现象。
师: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师:这三句字数一样,也不压韵。因此,调换语序不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得一种表达效果。你体会了什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