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11
- 资源简介:
约3080字。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一、教学目标:
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文章富含哲理,需要仔细品味,课堂上可让学生充分讨论,集思广益,通过评点理解课文。
三、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因为要上《今生今世的证据》这篇课文,这几天我都在看刘亮程的文章。刘亮程是一位非常具有个人色彩的作家,他几乎所有的文字都在写着新疆沙漠边一个叫做“黄沙梁”的村子,他也因为这些文字,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家”。读着,读着,我突然想起著名诗人韩东的一首诗,叫做《温柔的部分》(幻灯出示《温柔的部分》),也同样在思考着关于“人与故乡”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
(一)、拓展阅读,进入情境
1、请学生齐读《温柔的部分》,诗歌中说“这里永远怀有某种真实的悲哀”,“悲哀”到底是什么,也许我们读完了《今生今世的证据》就明白了。
2、观看乡村生活图片。
3、请学生谈对故乡含义的认识。
故乡对中国汉民族来说具有特殊意义。我们没有宗教,故乡便成为心灵最后的归宿。当我们老的时候,有一个最大的愿望便是回乡。叶落归根。懂得自己是一片叶子时,生命已经到了晚秋。年轻时你不会相信自己是一片叶子。你鸟儿一样远飞,云一样远游。你几乎忘掉故乡这棵大树。但死亡会让人想起最根本的东西。许多人都梦想死了以后埋回到故乡。
我们汉民族没有宗教,死亡成了每个人单独面对的一件事情。这时候,故乡便是全部惟一的宗教。从古到今,回乡一直是中国人心灵史上的一大风景。
(刘亮程《对一个村庄的认识》)
故乡是恒久的烙印,是精神家园,是精神的归宿地,是根。
(二)精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
(1)文中“今生今世的证据”指的是什么呢?
(2)作者认为以往的生活需要证明吗?为什么?
3、评点
评点是做读书笔记的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读书一种方法,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