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课时,约2260字。
《雨霖铃》教案
胡 静
(广东惠阳高级中学教师)
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 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 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 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讨论法;
3.点拨法;
4.鉴赏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唐诗过后是宋词。这一点历史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佐证。但是,有没有同学思考过:为什么唐诗过后是宋词呢?实际上,答案很简单,我们知道,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各种格律、体裁的诗歌都已经为唐人写到了极致。因此,宋人只能另辟蹊径,于是,也就有了我们文学史上的另一朵奇葩----宋词。
2、宋词分为两派,豪放和婉约。那么它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有哪些呢?
明确:豪放派主要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婉约派主要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
3、 豪放词和婉约词主要有哪些区别呢?
明确:在这里还有一个典故:相传有一天,苏轼问一位朋友,他的词与柳永的词比起来怎么样。朋友言道:“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说明婉约词适宜于少女的歌喉,美妙婉转而且凄楚,动人心弦,这是与其内容的缠绵多感有关的。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约980-约1053),原名三变,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字耆卿。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愁潦倒,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据说死后身无余财,是妓女们凑钱买棺材把他埋葬的。)仁宗景祐元年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柳永词对秦关等人都有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创作上也有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自称是“奉旨填词柳三变”,其原因就是曾经作了一首<<鹤冲天>>词曰:“妨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此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