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三教时,约6900字。
逍遥游(节选)
教学目的:1.体会庄子“逍遥游”的人生境界
2.了解庄子散文想像瑰丽奇特,语言张弛有节的特点
3.积累文言词汇,增强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1.体会庄子“逍遥游”的人生境界
2.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汪洋自恣以适己”的写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畅读课文
第二课时,理解逍遥游的人生境界,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第三课时,积累字词,增强语感,总结课文,解答练习
第一课时
要点:1.庄子与《庄子》
2.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 引入:《秋水》——用寓言故事说理:个人见识有限,骄傲自满,就会贻笑大方。——庄子的很多思想,都是通过寓言故事来表达的。《逍遥游》用运用寓言来说理。
解题:逍遥,也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
逍遥游是庄子所描述的最高的人生境界,是老子“无为”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因此课文在《庄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
庄子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仅能从《史记》和《庄子》中了解一点零碎的东西。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文笔汪洋态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善于虚构,十有八九是寓言作品。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人胜。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二、 朗读课文,讲解字词
三、 疏通文意。参照注释,翻译课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