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理”》活页规范训练
- 资源简介:
共4份,每节1份。
积累与运用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分别几十年的骨肉重逢了,老姐妹俩彼此看了再看,都在从对方的身上寻找儿时的影子。
B.对于这些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C.这么重大的问题,你事先既不请示,事后更不及时报告,这样做不符合党的组织原则。
D.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精简机构,压缩编制,裁减多余人员,是我们厂提高生产效率、扭亏为盈的最经济不过的办法了。
解析 A项应为“又”,C项应为“又”,D项应为“就”。
答案 B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的天资并不算聪颖,但是平时学习很刻苦,所以,这次竟然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同学们知道后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B.要激发深层的阅读动机必须着力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哪怕很忙也要坚持读书,即使读几页也好。
C.有些彩民拿出月工资的三分之二来买彩票,只由于寄希望于中一次大奖,这种做法不值得效法。
D.对于古迹或者文物要保护,要做到“整旧如旧”,而不能整旧如新,后者不是保护,而是破坏。
解析 A项“竟然”表意外,不合句意,应删去;B项应为“再”;C项“由于”不应用于补述原因,应删去。
答案 D
3.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虚词,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去看腊梅,______你是智者还是仁者,以腊梅为襟,你都会从严寒中体会出热情,从冷酷中体味到倔强。
②池水沉默,树枝忸怩,______时有飞鸟来朝,仍透出一股股孤寂。
③______谁搞哲学,都可能像泰利受到那位女子责备那样遭到申斥,说他看不到自己面前的东西。
A.尽管 不论 无论 B.不论 尽管 无论
C.无论 不管 不论 D.不管 无论 不论
解析 “不论”表示全包括,“尽管”表示有一定条件,“无论”书面色彩浓。
答案 B
4.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虚词,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国外有种说法,“人的一生中只有两件事逃不过去,即纳税和死亡”。 ______纳税是和生活消费密切相关的。
……
积累与运用
1.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______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______讲故事或作报告,______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______不写稿子,______应像一篇文章。
A.虽然 而 却 即使 也 B.尽管 可是 而 虽 但
C.尽管 而 却 虽然 但 D.虽然 相反 可 即使 也
解析 根据文段的最后两个空格,可将四个选项分为两组,即A、D为一组,B、C为一组,到底在哪一组中选择,应该根据语意关系来确定,这里没有转折关系,排除B、C;再比较A、D的区别,抓住是选择“而”还是“相反”,因为上下句之间不存在矛盾关系,所以应该选择A,最后,把确定的选项的所有词语带入句子中阅读,感受前后语意是否连贯。
答案 A
2.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解放前这个地方不但没有水浇地,______吃的水也得从几十里外挑来。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______从前神话中的一些幻想都可能成为现实。
③他没有从上次的错误中认真吸取教训,______这次又犯了类似的错误。
A.以至 甚至 以致 B.甚至 以至 以致
C.以致 以至 甚至 D.以致 甚至 以至
解析 “甚至”用于程度,“以致”用于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以至”是一个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答案 B
3.下列句中关联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篇文章虽然内容很精彩,但是语言朴实无华,平易近人。
B.如果我们前一段时间克服一些学习上的困难,那么今后的困难也同样能够克服。
C.文化艺术事业固然要用钱,然而一出戏的服装就花掉几万元,也实在不值得。
D.该公司负责人曾表示,业务扩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投资后公司的周转资金充足。
解析 A无转折,B无假设,D“的原因”与“由于”重复。
答案 C
4.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新时期的年轻人必须采取高度的自我控制的方法,______有效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各种人际环境。
……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根据摩根大通18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房地产紧缩措施实施后,或导致投资资金逐步流入A股、黄金和海外地产等投资市场,海外置业渐成热点。
B.地沟油、三聚氰胺奶、瘦肉精、染色馒头……这些特殊名词告诫我们:要清除食品市场上的乱象,必须高举法律利器,全面加强监管工作,同时呼唤企业的血管里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C.济南文化西路的慢行一体路使用彩色沥青打造,不但可以提升城市的景观效果,增加现代化都市气息,而且也可以避免普通沥青路面黑色的单调性,提高司机和行人的注意力。
D.章丘首届樱桃节时间为4月17日至6月18日,其间将举办樱花观赏、摄影大赛、大樱桃采摘、农家乐餐饮。
解析 A项,句式杂糅,去掉“根据”。 C项,语序颠倒。改为“不但可以避免普通沥青路面黑色的单调性,提高司机和行人的注意力,而且也可以提升城市的景观效果,增加现代化都市气息”。D项,成分残缺,加“等活动”。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消费者从不懂得何为权益到勇于维权,从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到形成有序的消费环境,监管、经营、消费三方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B.结核病人要实行家庭隔离,病人居室应独住,饮食及其日常用品均应分开,被褥、衣服等可在阳光下曝晒2小时消毒。
C.各级政府要坚持问政于民的方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解决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和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D.“死不起”“天价墓”现象主要是由殡葬乱收费造成的,为防止此类情况不再发生,全省民政系统将对殡葬单位进行价格检查。
解析 A项,成分残缺,“从……到……”是状语部分,最后一个句子有自己的一整套句子成分,且与“消费者”不一致,所以主语“消费者”缺少相应的谓语部分。应把“消费者”后移改为“从消费者不懂得何为权益到勇于维权”使之整体作为状语部分。B项,表意不明,“饮食及其日常用品均应分开”到底是“饮食”与“日常用品”分开,还是“病人”与家人分开,表意不明。应该为“饮食及其日常用品均应与家人分开”。另外“病人居室应独住”改为“病人应独住居室”。D项,不合逻辑,“防止”与“不再”为双重否定,意思为此类情况再发生,与语境不合。C项语句通顺,语义清晰,没有语病现象。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明年年初,贝宁中心一楼展厅内将设立贝宁中国品
……
积累与运用
1.选出不会产生歧义的一句 ( )
A.鲁迅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他指出:“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B.老师看到我们非常高兴,就把我们拉到他的办公室聊天。
C.校长完全采纳两个同学的合理化建议。
D.完全出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而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
解析 A句“重视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看来应指少年儿童们动手写的作品,但从下句看,又可以理解为关于少年儿童的创作;B句可以理解为“老师”高兴,也可以理解为“我们”高兴;C句“两个”既可以理解为修饰“同学”,也可以理解为修饰“合理化建议”;D句则只有一种理解。
答案 D
2. “我们要学习文件”是有歧义的句子,接在它后面能消除歧义的一项是 ( )
A.请做好准备。 B.请把电视机关上。
C.小说不要带来。 D.请你告诉小王。
解析 接上A、C、D项,的内容后,这个句子仍有两种理解。
答案 B
3.下列句子表达明确而没有不同理解的一句是 ( )
A.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B.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上提着一个黑色皮包。
C.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D.李老师领着同学们把铁锹、锄头一放,顾不得休息就都上课去了。
解析 A项是“李大伯”高兴,还是“孩子”高兴?B项“谁”提着皮包?C项在医院里工作的是“他”还是“女儿”?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我看谁也不能否认,这出戏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B.“有偿新闻”当受到严肃批评,这是极其错误的。
C.徐经理一走进瑞芳的办公室,马上给她拉到了靠窗户的小圆桌前。
D.他没有听从导师的建议,对论文的观点加以修改,影响了论文的水平。
解析 B项“有偿新闻”错误还是“批评有偿新闻”错误?C项“谁”把“谁”拉到桌前?D项“他”改没改论文?
答案 A
5.下列各句中,句意不清的一项是 ( )
A.谁违犯这铁的法则,谁就要碰得头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