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课时,约4132个字。
10《信客》
重庆三中 冯菲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2、 从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态感受他的品格和精神。
3、 学习本文质朴而典雅,精辟而畅达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脉络;分析信客的品格和素质。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的语言,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1、 学生预习,教师辅导自学。
2、 讨论法、问答法。
教学准备:
1、 了解信客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2、 掌握作者余秋雨的基本情况。
3、 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 介绍“信客”这一职业和作者,导入课文。
(二) 同学们,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三)作者介绍: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仍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艺术创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识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山居笔记》(1998年,文汇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二、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快速默读课文,勾出生难字词,理清全文脉络。
请你为文章的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一、来由——为什么做信客 (做信客的缘起)
二、经历——怎么做信客
三、艰险——为什么不做信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