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诗两首》课文精讲
- 资源简介:
约12020字。
19.南朝诗两首•课文精讲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家作品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谢灵运仕刘宋时为永嘉太守,历任秘书监、侍中、临川内史。
刘宋初期,谢灵运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并丰富了描写山水的技巧,使山水描写从附庸玄诗到蔚为大观,演变成山水诗,开拓了中国诗歌史上一个崭新的题材领域。
谢灵运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他做永嘉太守以后写的。在这些诗里,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谢灵运的诗喜欢描写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是山水诗派的创始人。其作品《山居赋》颇有名。与鲍照、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谢朓,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谢朓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晋宋以后,山水文学产生了,但多少还受玄言诗的影响,总带点玄理。谢灵运的山水诗就是如此。谢朓和谢灵运同族,世称“二谢”,谢灵运为大谢,谢朓为小谢。小谢诗学大谢,都善于模山范水,以山水诗见长;但二人的诗境和诗味却有别。大谢的山水诗仍然带有一些“玄言”的色彩,小谢的山水诗则抒发了思想感情,玄言诗的影响差不多已被消除殆尽。谢朓的山水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谢朓诗歌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二、写作背景
晋初,政局混乱,文人常借歌咏山水寄托超脱尘世的情志,这首诗即体现了这种创作倾向。池上楼,在永嘉郡(今浙江温州市)。谢灵运是从宋武帝永初三年(422)的七八月到第二年(文帝景平元年)的七八月在永嘉任太守。这首诗应是写在423年的初春。
《登池上楼》是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前部分抒写官场失意的牢骚,中间描绘登楼远望所见到的景物,最后表达了怀人思归的情绪。诗中成功地描写了初春时节池水、远山和春草、鸣禽的变化,使人感到生意盎然,但从全诗的思想情调来看却有些低沉。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首诗可能是谢朓出任宣城太守,离开建业,路上经过三山所作。诗中抒发了登山眺望时的思乡之情。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岸,上有三峰,南北相连。京邑:指建康(今南京市)。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潜虬(qiú) 岖嵚(qīn) 霰(xià
……
19.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优化全解
一览众山小
1.整体感知
《登池上楼》这首诗的情绪比较低沉,萦绕着进退维谷的忧郁和无可奈何的怅恨。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或是比兴,用虬和鸿的进退来说明自己进退失据,或是直抒胸臆,诉说独居异乡的孤苦;或是以景写情,用生趣盎然的江南春景,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抑郁。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首诗作于诗人刚刚离京赴任宣城太守的旅途中,表现了对故乡的强烈的不忍割舍之情。诗中愁绪不仅是离乡的伤感,也掺杂着对复杂的政治生活无可奈何的心理。诗中的景物描写非常出色,历来为人所称道。后来李白写诗说:“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2.学法指导
课前搜集有关谢灵运与谢眺的资料,了解南朝山水诗的特点,在反复吟咏中,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学习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理解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体会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景的细腻及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庖丁巧解牛
1.文题解读
《登池上楼》是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时所作的一首诗,是谢灵运的名作之一。诗题中的“池”是谢灵运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诗题的八个字,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望的对象。三山,在今南京西南,因有三座山峰相连而得名。还望,回头望。京邑,指京城建康。全诗 14 句,可分为三层。
2.走近作者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谢灵运仕刘宋时为永嘉太守,历任秘书监、侍中、临川内史。刘宋初期,谢灵运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并丰富了描写山水的技巧,使山水描写从附庸玄诗到蔚为大观,演变成山水诗,开拓了中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