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呼唤书声琅琅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语文:呼唤书声琅琅<br>
<br>
(312039 浙江绍兴县华甫中学 金伟昉 4018571-8012)<br>
<br>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与写作相比,朗读几乎是一项空白。眼下又不少语文课堂里就听不到或很少能听到读书声。究其因,有教师的责任,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有的学生急功近利,因朗诵对提高语文成绩、水平不能立竿见影,便不愿放声朗读了,即使老师要求诵读,也只是有口无心地敷衍;有的学生在题海里苦苦挣扎,希望考得好分数,不敢读,不愿读,也不会读,怕浪费宝贵的时间。<br>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作为一门语言课,离开了读,有怎能去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清新淡雅得“荷塘月色”,怎能鉴赏在冷漠中苦苦挣扎的“祥林嫂”,怎能品咂苦难的“大堰河”的乳汁,怎能咀嚼象征团结奋进的“一碗阳春面”,一场“雷雨”的悲剧又怎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所有种种,都需要朗读,以读悟文,以读促写。可以说朗读是与作者进行写作探讨,与书中人物进行情感交流的绝好途径之一。宋朝大学者朱熹总结朗读,认为“‘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朱子童蒙须知》)<br>
就阅读教学本身来看,朗读确有利于语感的培养和训练。<br>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往往得经过一番分析、综合、概括的教学过程,但有时却不是那么一回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借敏锐的感受能力,去直接领悟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这种对整篇文章中语言文字的微观感受,就是语感,它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夏尊在讲到语感时,这样论述:"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能作红色,'夜'不但能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能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能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转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阅读教学,就是要训练这种敏锐的语感,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感受中去接近作者的"旨趣"。要达到这一目的,朗读当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文字是音形义的统一物。音色、音高、音强、音长的变化,如抑扬顿挫、轻重徐疾就构成了独特的语音美感,传达着作者的旨趣。<br>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读也是有利于学习效率提高的必要手段。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人体器官调动得越多,大脑得到的信息就越多,它的效率就越高。也就是说,当我们只用眼睛去"读"书时,大脑获得的信息比较单一,甚至还会遗漏或差错,当我们不止用眼睛看,还开口诵读的时候,不仅运动了口腔器官,而且读出来的声音又作用于耳朵,当语感信息输入人的视觉、听觉器官时,大脑的感受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时间差大大缩小,准确率大大提高,理解和感悟的效率成倍提高,可见,朗读确实是学习中事半功倍的好方法。<br>
当然诵读又不同于默读。默读虽快但由于没有“声”,只是凭借视觉传入大脑,留下的印象不深,而且,它虽然有利于筛选信息,概括内容,抽取要点,但是弱于情感体验,弱于对语言文字得体味,丢弃的恰恰是感性、鲜活的语言本身。诵读则诉之于声,“因声求气”,从语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疾徐变化、语调的高低曲直中,走进文章、作品的“深处”,探幽发微,真切地感受其文思、文理、文情、文气、文采,听到意在言外的含义,不可言传的蕴藉,从而跨越时空,与作者沟通思想感情。而且,通过诵读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规范、艺术语言的熏陶和启蒙,潜移默化,积累、发展语感,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此话就一语道出了朗读、熟读与写作的关系。<br>
既然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就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策略,还它<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