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951字。
八年级语文(上)课课练习
第四单元
[知识在线]
本单元选编的《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等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你一定会听见的》则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学习这一组文章,可以在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渗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学家谈家桢根据多篇相关文章改写而成的。它向我们介绍了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同时提醒我们要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作者用科学研究中的两则实例,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学习这两则短文,不仅可以了解一些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从中学到作者良好的思维方法。
《生物入侵者》的主题是生态环境问题,这一问题越来越紧迫地提到我们面前。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了解一些生态环境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
《你一定会听见的》提醒我们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声音世界”,让我们“聆听大千世界的奇妙交响和神秘诉说”。学习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注意“体验”生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以上五篇课文,前四篇都是科普文,也是事理说明文。它们都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说明事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在文章中,适当运用了作阐释、作比较、打比方、列数据等说明方法;简明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娴熟运用,也大大增强了说明的效果。
[重点锁定]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在“综合性学习”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搜集、运用资料来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
16 大自然的语言
[课标点击]
1.知识与能力:
熟读课文,掌握文中字词。
2.过程与方法:
(1)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学习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难点剖析]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17 奇妙的克隆
[课标点击]
1.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熟练掌握文中字词。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培养学生收集、筛选、利用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的兴趣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难点剖析]
写法特点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首先,表现在文章结构安排上,用四个小标题把全文分为四部分,这四个部分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但前后又有紧密的逻辑联系。其次,文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艰深的科学道理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其三,文中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不仅从中获得科学知识,而且受到教育,得到启迪。
[发散训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繁衍( ) 胚胎( ) 濒临( )
蟾蜍( ) 免疫( ) 细胞(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神通广大:
拍案叫绝:
繁衍:
相安无事:
难能可贵:
濒临: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标点击]
1.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读写,解释文中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掌握文中说明的方法;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难点剖析]
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课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实际上,第二篇短文也用另一个科学探究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了这一道理。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2.“如果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这一句话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表明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领域。正是把恐龙化石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的思考,才使作者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接着作者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明了“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这样又把本来的疑团推进了一步: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行文至此,才对本文所要阐明的中心议题正面作答。由此可见,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先导。这对我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都应有所启迪。
[发散训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褶皱( ) 潮汐( ) 遗骸( ) 臀( )
劫难( ) 陨石( ) 追溯( ) 驮( )
19 生物入侵者
[课标点击]
1.知识与能力:
熟读课文,能够读写重点字词并会解释。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难点剖析]
1.为什么对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这种普通人不会感到惊讶的事情,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会认为这“不是件寻常小事”?
普通人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只会感到新奇,不会考虑更多的问题;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对此就会考虑许多问题:甲虫是从哪里来的?甲虫是如何到这里来的?甲虫的生态是怎样的?甲虫是否会对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影响?等等。他们是不会视而不见的。
2.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文章第2段已经写到,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由于进行缓慢,并受到时间和空间跨度的限制,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么它们的迁移速度就会极大地加快,也会很容易地突破时间和空间跨度的限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3.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总结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发散训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归咎( ) 藩篱( ) 陌生( )
斑斓( ) 扼制( ) 蜥蜴( )
20 你一定会听见的
[课标点击]
1.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丰富多彩。
[难点剖析]
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
开篇描写“蒲公英梳头”“80只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的“声音”,而这些所谓的声音我们一般是听不见的。“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祝福》),作家描写雪花飘落“似乎瑟瑟有声”,把无声写成有声,目的在于使人更加感到夜的沉寂。但若承认“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这个定义是正确的,那么也就应该承认,“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都是有声响的,只不过这声响太过细小,我们的耳朵难以感觉到罢了。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无声”入笔,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见之列了。
[发散训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顷刻( ) 面颊( ) 喷嚏( )( )
嘈杂( ) 唠叨( ) 过滤(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顷刻:
激荡:
嘈杂:
过滤:
唠唠叨叨:
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3.仿写句子。
例句:你也总听过水声吧?当山间的清泉如一道银箭奔向溪流,当哗啦啦的大雨打向屋脊,当小水滴清脆地落在盛水的脸盆里,当清道夫清扫水沟里的落叶,当妈妈开水龙头淘米煮饭,你总该听到些什么吧?
[中考巡礼](2005黄冈)
1.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联系本文,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黄河只叫“河”,没有“黄”字。《诗经》中许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