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建筑文化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浅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建筑文化<br>
作者姓名:陈锦海<br>
通讯地址:福建省福州第二十九中学<br>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洪塘里13号)<br>
邮 编:350002<br>
联系电话:0591—3741657转8302<br>
摘要:建筑是一种文化,它在方便着人们的同时,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它刻下了时代的痕迹,讲述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享受着时间带给自己的美;建筑是一种精神,它体现着人们的信仰、人们的追求,感悟着生命的哲学。——人类的建筑,更是一曲音乐,一部史书。<br>
关键词:教材、建筑、建筑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凝固的音乐<br>
<br>
有人把建筑喻为 “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书”“民族的象征”“社会的缩影”“人类的伟大创造”。这是从不同侧重点对建筑的高度概括。建筑作为人类艺术文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同时也是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建筑也便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况味。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中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的建筑文化,简单地可归纳为以下几类:<br>
一、宗教建筑:精神的家园,情感的寄托<br>
封建社会的中国,宗法、礼教统治一切,建于明代的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是教材《回声》中具有奇妙声学现象的建筑。它是一座宗教建筑,是人们精神的寄托,它也表达了积淀于中国人心中特有的文化意识的象征形式。天坛有两重坛墙,分为内坛和外坛,内外两重坛墙上面是圆形的,下面是方形的,南方北圆,以配合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同时,天坛也成为“天人感应”说的实践地和祭天之所。天坛的布局与设计充满了迷信色彩,然而它却体现了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璀璨无比,集聚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它内中包含的许多建筑技艺和物理现象都是其它宗教建筑所不具备的,从而成为宗教建筑的奇葩。<br>
与其同样是祭祀祈祷的场所,地坛——这座经历400年沧桑的古园,在《我与地坛》中成为了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作者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这个特殊的建筑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样描写地坛的沧桑<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