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300字)
2006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第二册文言文
一、通假字
1.《过秦论》
合从缔交 从,通“纵”,读zòng,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倔起歼陌之中 倔,通“崛”,读juè,突出。
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读yǐng,影子。
鉏粗棘矜,非钻于钩戟铎也 鉏 ,通“锄”,读chú
2.《鸿门宴》
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倍,通“背”,违背,背叛。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
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坐,通“座”.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3.《归去来兮辞》
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像。
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
4.《师说》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5.《谏太宗十思疏》
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
二、古今异义
1.当是时也
古义:这,此。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黄河。 今义:指一般江流。
3.九国之师
古义:军队。 今义:指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
4.流血漂橹
古义:盾牌. 今义:指划船的工具。
5.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以为”是介词“以”和动词“为”的连用,其义为“把……作为”,以后面省略宾语“之”,即“百越之地”。 今义:常用义为“认为”。
6. 赢粮而景从
古义:背负。 今义:常用义为“胜或获得”。
7.山东豪俊遂并起
古义:殽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义:指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