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课堂实录3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三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8/1 18:57: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9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000字。
《杜甫<登高>》课堂实录
《杜甫<登高>》课堂实录
执教:吴礼明
  时间:2003.11.17上午第一、二节课
地点:安徽铜陵市第三中学高二(1)班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
媒体:多媒体
【简要说明】
诗歌教学一直是困绕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上好一首诗呢?以往的经验多是词语解释,但诗歌又岂是能解释的?而如我们在《本事诗》中见到的将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敷衍成一个故事,也不是一个很好的解释的方式。克莱夫·贝尔说:“感受力很强的人……对于伟大东方艺术品中有意味的形式,不假思索的作出反映,而对那些被……津津乐道的遗闻琐事和艺术的社会批评无动于衷。”(《有意味的形式》)要做感受力很强的人,我们须领悟作品的真正内涵与意味,以同作品被赋予的外在相区别开来。
我研究了一些上诗歌似乎很成功的课例,都以故事开头,这固然有其“情感”上的优势,但开掘诗歌的境界却很有限,而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也不过是变相的词语解释,还谈不上对诗歌的个性阅读与深刻理解。
同时,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由于消解了政治的束缚力,语文教学变得自由通脱了,但语文思想的“真空”仍然存在着。特别是高中阶段人文意识的匮乏更成为制约学生素质的“瓶颈”。所以,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诗教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诗教其实是有关于人的思想与灵魂的教育,是有关对学生的思想的启悟与开掘。
关于人文意识,我甚至不止一次地在课堂上说:“现在,我们不仅需要一种继接中华优良传统的复兴意识,我们还要一种普适的全球伦理理念。”“我们应当在这一课里学到一种远大的目光与宏大的视野,和一种洞察万物运动本质的思索能力。中国现在缺乏的是一种大国的意识,一种临机的恢弘的气度!我们希望这些意识能在你们的身上被不断地培育出来。”所以,在这一节课上,我进行了从“9·11”到“安史之乱”的历史回顾和两个环节的“研读”以增加学生的思想含量,并美其名曰“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于是,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在“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诗的能力”这个名目下可以简括地谈三点:
●能诵读和背诵,并读出诗的律美。
●把握诗歌意象,仔细品味诗歌意境
●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播放背景音乐《二泉映月》)
(打开投影)
[从“9.11”到“安史之乱”]
师:同学们,听这哀伤的音乐,会引起我们多少往事的痛苦的回忆啊。就在这个世纪初,在我们的大洋彼岸,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
生:(描述略)
(幻灯:美国“9·11”)
师: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画面(美国“9·11”的电视画面)了,我想我们应该有很多话要说的。是不是?
生:太可怕了,我简直不敢相信,人类的劫难就在眼前发生的。
生:我看到多少无辜的死难者。
生:恐怖主义实在是太可怕了。
生:又有多少这样的悲剧时时发生啊。
生:灾难也有可能降临到我们的头上的。
……
师:是的。其实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我们对于这次的全球性的灾难不能无动于衷,有很多问题我们都必须思考。而对于我们来说,在1240年前,在中国的唐朝发生也一件山崩地裂的大事件——
生:(寻思)就是——‘安史之乱’!
师:对。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
生:(描述略)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