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合集
- 资源简介:
约97550个字。
1 《藤野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2、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导读法、语言赏析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作家作品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2、《我的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
2、能通过跳读课文概括出文章中写的几件事。
能力目标:
1、多种方法朗读课文,理解文意,能概括出母亲的形象。
2、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自身的生活,体会母亲的无私与伟大。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母亲的高尚品质,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
2、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语言赏析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有位学者,他曾取得三十余项博士学位,曾是北京大学的教授、校长,他就是胡适,他被原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历史学家唐德刚尊为恩师,在学术界以为人谦和而著名,他自己一生中最崇敬的恩师是谁呢?据胡适先生在自传中说,是他的母亲。那么,他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出题。
(投影一)胡适简介
(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原名嗣穈,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标好自然段,勾画出不懂的字词或不明白的地方。
标画出文中写母亲的段落。
2、自学展示
(1)正音:
穈锁匙拧肉轻薄
眼翳宽裕文绉绉
(2)写母亲的段落有哪些?
4-13自然段
三、听读课文,感受母亲形象
听老师朗读文中写母亲的部分,学生听读思考:
“这是一个的母亲,因为文中这样写道……”
提示:文中哪件事让你感触很深,请用恰当的一两个词语概括你的更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