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教学案例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四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8/8 10:32: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8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800字。
教学案例:
一种追问式的阅读
----再读鲁迅先生的《药》

绍兴县鉴湖中学 王黎莉
[理论指导]:
高中语文新教材增添了许多文化元素,它的使用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阅读文本。但是,长期沉淀形成的教学和学习的思维定势,还潜意识地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许多教师习惯于传授性教学、分解式教学,许多学生习惯于“接受性学习”,而非感悟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大家都被封闭在一个文本、一个教室、一个教师和一种思维定势的框架内进行学习……长此以往,难免会形成语文教学和学习观念的偏差。因此,教师们应与时俱进的转变教学观念,通过不断的研究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以此来改进高中语文的文学作品教学,用具体的教学实践来探索一条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相适应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新途径。
[案例主题]
在高二册小说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他们绝大多数时候是在拒绝中被动地读或者被动中跟着读,而根本感受不到自我阅读的快乐,更遑论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语文学习。很多同学持有这样的想法:现在是高中,不是大学,高中学习是来考大学而不是来搞研究的。研究搞得再好,高考成绩不好,对升学也没用。所以,研究只是徒然费时,很多时候只是出于对老师的尊重和对学习的服从被动地进行文本研读。
从高四册小说单元开始,笔者尝试采用了一种追问式教学:在学生拥有了较多的文本研读背景资料之后,先让学生进行自我体悟、集体研讨,然后再展开情节、人物与主题的分析。它相对于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接受性、分解式阅读,更注重学生自我探究阅读;更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主动预习、敢于质疑、积极探究。
[案例描述]
一、 在布置预习的基础上做课堂检测:
方法: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演示,其他同学做在默写本子上。
内容:文中重点字词进行注音解释,作家作品基本知识检测。
二、 在提供资料,课前研读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学生个体自我解读“版本”,在预习中记录阅读疑点,提出一些阅读思考和感兴趣的研读点。在课堂中由教师做引导,提问:本文是老教材沿用到新教材为数不多的文章中的其中一篇,请你随便谈谈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此时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同学都有话要说。)
三、 (课堂学习导入)教师:有的人说,《药》读前是“?”读后还是“?”;有的人说, 读前是“。”,读后是“?”;有的人说,读前是“?”,读后是“!”,有的人说,读前是“!”,读后是“?”。同学怎么来理解这些标点符号?
学生:读前是“?”可能不明白“药”是什么东西?读前是“。”,说明他已经知道“药”就是人血馒头!读前是“!”说明所谓的药很让人惊讶!
(他绕口令一样的回答惹得全班哄堂大笑。)
  教师:今天我们来阅读这篇小说,不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