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80字。
《促织》课堂实录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导入
师:郭沫若先生写过一副对联:画人画鬼(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这是为清代的一位文化名人写的,大家猜是谁?
生:蒲松龄。
师:他的代表作是?(学生即答)《聊斋志异》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生:写鱼精花妖、鬼怪狐仙的。
师:“志异”是什么意思?
生:记录怪异之事。
师:本文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怪异故事?
生:成名子因误毙促织而投井,化魂为虫,历经险厄,拯救全家,成名一家因祸得福。
师:《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魔幻小说。它谈狐论鬼,超越现实,《促织》也不例外:其一,成名在走投无路之时,求神问卜,女巫竟然“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问卜得图,按图苦搜,终获佳品。其二,成名子因误毙促织而投井,竟然魂化促织,拯救全家,因祸得福。这些超越现实的情节是否脱离了现实,成为虚幻无稽的空想而用来博人一笑?这些看似虚幻的想像,其实都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看似荒诞的情节,并没有减弱作品的思想意义,更深刻地折射现实。我们先来阅读课文,理清一下情节。
梳理情节,把握结构
师:看完了吧?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来给课文分段。
生:(略)
师:那最后一段属于什么?
生:议论——作者的评论。
师:在故事后来个评论,这是模仿谁的写法?
生:司马迁吧,《史记》每一篇结束后有“太史公曰”。
师:很好。作者仿效《史记》每篇篇末有“太史公曰”的体例,用“异史氏曰”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自己这一创作意图,这在古典小说中是很罕见的。《聊斋志异》起初以抄本流传,乾隆年间正式付刻时,刻印者为了避免文字狱之祸,特意删去“异史氏曰”中指斥天子的那几句话,就可见它明显地触犯了“时忌”。
师:故事是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的?
生:促织。
师:具体的说说。
生:宫中征虫(起因)——成名缴虫(开端)——成妻卜虫、成名捉虫(发展)——成子死虫、夫妻伤虫、再次得虫、成名斗虫(高潮)——成名献虫(结局)。
了解情节特点
师:情节上有何特点?
生: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故事不止一个转折,先是“山穷水尽疑无路”,为促织,成名先是“薄产累尽”,继而“无所赔偿,忧闷欲死”,而后费尽心力,捉不到一头合适的,以致被打得“两股间脓血流离”,但求一死了之。下面的故事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名终于捉到一头好的,“状极俊健”,“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由绝望而大喜过望,“举家庆贺”。而转机非常神奇,是一个“能以神卜”的“驼背巫”,用一张画指点的。
上面一个转折,尽够意思了,不料,接下去,却又乐极生悲。成名儿子想偷看,不好,出事了,促织“就毙”,吓得跳井自杀。灭顶之灾笼罩全家,夫妻俩“抢呼欲绝”,“不复聊赖”。这一转折,大喜变大悲。
下面又出现第三转,这一转折,笔法又有变化,不像第二转那样陡起陡落陡转,而是慢慢转折过来,而且转折的原因秘而不宣,到最后才说明白,竟是成子身化促织。
师:说得好!整个故事情节有三大转折,中间一个是现实的,前后两个是虚幻的。课文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