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30字。
浅文深教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思维意识
_______《枣核》课堂教学案例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十三中学 陈璐璐
引言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将“发展思维”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途径提出。因此,加强思维训练应该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思考的问题范围越宽广,思维的质量越高,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浓缩教学内容,用较少的教学时间,取得较好的教学的效果,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意识。
语文教学的出路在于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体——学习语言上来。把语言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咀嚼、品味,从这里出发走上正确的语文学习之路。
《枣核》一课比较浅显,学生阅读难度不大,所以结合上述设计思想,从语言探究和思维训练两方面入手,力求浅文深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思维意识。
背景
《枣核》一课是一篇老课文,萧乾先生通过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生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表现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民族情感的民族。全文篇幅不长,情节简单。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讲读式,帮助学生从内容上理解主题,从形式上学习本文以小见大、设置悬念的写作方法。教学任务完成了,但学生的体会和理解似乎都是我精心设计好的,同学们得出和我一样的答案,学生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知识接受这一层面上。学习新课标,深入理解新课标关于“一切以学生为本”这一课程改革核心精神之后,我理解了“以生为本”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转换角色,从重视教的追求到重视学的探究,从重视自我展示到重视学生的发展。于是我开始尝试从一些老课文入手,摒弃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寻找新的切入点,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
实施过程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疑导入
激发兴趣
1、导入
当几颗普普通通的枣核被现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萧乾先生千里迢迢从北京带到美国,交到一位同窗好友手里时,那几颗普普通通的生枣核承载着一份什么样的情感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篇设疑,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探究课文的积极性
朗读课文
交流感受
2、出示生字词,要求学生注音、解释。
3、教师提问: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对文本的理解,肯定个性化的发现。)
1、学生轻声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正音解词。
3、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提示:可从不同角度谈,力求语言流畅)
生1 本文写的是一位美籍华侨托朋友从北京带几颗生枣核的故事,表现她的思乡情。
生2 这位美籍华侨身在美国,家庭美满、事业 安排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读通文字,初步感受文本。本文构思巧妙,情感深沉,轻声朗读可能比大声朗读或默读更容易使学生获得感受。学生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获得原始感觉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