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4000字。
奉公守法 :::
语文学科成语典故详细资料
成语解释 奉公守法指一切都按照国家规定的法令制度办,不徇私情
作者出处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成语典故
系由“奉公如法”演变而来,鉴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是赵国名将。他做征收租税的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交税,他依法杀其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拟杀赵奢。赵奢毫不畏缩,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你能为民表率,举国上下人人会奉公如法,法立则国强,你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平原君听了这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向赵惠王推荐重用他。
原文: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国?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
利令智昏 :::
成语解释 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
作者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攻打韩国。不几天就攻占了韩国的野王,断绝了上党的交通。这样一来,上党城孤立无援,眼看就要失守,上党守将冯亭看到野王已经失守,认为上党也会保不住的,与其让秦国占了上党,还不如亲手把它转交给赵国,韩国就可以和赵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
当冯亭派人把上党的地图带给赵孝成王时,赵王左右为难,他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召集大们商议,其中有一个叫赵豹的大臣劝赵王不要接受,因为无端地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就会引起祸患,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国,目的是想让秦国把矛头指向赵国。可是赵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又和平原君赵胜商议,平原君认为即使发兵百万,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现在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党的土地,决不能坐失良机。
赵王听了平原君的话,非常高兴,于是派平原君到上党去接受土地,封冯亭为华阳君。可是没有多久,赵国就大祸降临,秦国看到即将到手的土地却被赵国占领了,转而来攻打赵国,赵国派出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应战,结果打了败仗,秦国在长平之虎中消灭赵国士卒40多万。
司马迁在评价这件事时,认为平原君是一个行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却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这个东西,能够使聪明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以致赵国在长平损失了40多万人,几乎连赵国的都城邯郸也快失去了。后来,人们用”利令智昏”来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
成语举例
他利令智昏,做出了对不出国家和人民的事情。
----------------------------------------------------------------------------------------------------------------------------
口若悬河 :::
成语解释 形容谈吐流利。能言善辩。
作者出处 《晋书.郭象传》
成语典故
源于《晋书?郭象传》。晋代的郭象是一个著名的清谈家。他幼年非常好学,善于思考问题,对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他总喜欢探个究竟。成年后,在许多人请他去做官,他都推辞不就,而是把研究学问和谈论哲学当成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因为他专心读书,所以知识非常渊博。讲解问题时能够把事情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又喜欢发挥自己的见解。当时的太尉王衍常常称赞他说:“听郭象说话,好比悬在山上的河流奔泻,直往下灌,从来没有枯竭的时候。”后来,人们就用“口若悬河”来形容谈吐流利。能言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