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00字。
《词七首》说课稿
语文组:吴玉祥
一、说大纲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对阅读教学有专门的规定,要求本册教材的阅读部分,在前两册学习各类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基础上,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说教材
《词七首》安排在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第三单元是唐宋诗词鉴赏。根据编者的要求,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像,探究它的意境;同时,为感知诗的声韵美,还要懂得一点格律常识。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之一,本课所选七首词,李煜、柳永、苏东坡、秦观、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各一首。从这些名家作品中可以窥见宋词的大体特征。尤其是从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和苏轼、辛弃疾等风格迥异的词作中了解宋词婉约和豪放两大流派的物点。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既能品味到中国文学的精华,又能在亦婉约亦豪放的情感及“红牙板”、“铜琵琶”的变奏中感受宋词的情感美和音韵美。
三、说学情
诗词的教学,从字面上讲,文言字词是阻碍学生理解的第一道障碍;从内容上讲,历史典故是阻碍学生理解的第二道障碍;从诵读来讲,章法和句法是阻碍学生理解的第三道障碍;从鉴赏来讲,意境是阻碍学生理解的第四道障碍。前三道障碍学生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容易解决。本单元诗词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学生带入诗词的意境。诵读是学生体会诗意、品赏意境的重要方法,是诗词教学的必经之路。我们知道,词最初是歌唱的文学,要按谱制词,所以写词叫做“填词”。词的语言、音韵之美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至于意境,学生虽然早有接触,且他们或许知道什么是意境,知道怎样分析意境,但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知道意境的准确定义,并在感受、品味词的意境时,能通过亲自实践掌握一些要领。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在品味词的意境、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上。
四、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词的特点,教学过程分四步来进行,即:诵读、背诵、涵咏、鉴赏。
1、诵读。这是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苏轼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诵读的要领:平仄和押韵服从乐律的需要。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例如: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如“对长亭/晚”“杨柳岸/晓风/残月”“更/与何人/说”。②“念桥边红药”的“念”,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③《雨霖铃》的韵脚依次是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念奴娇》的韵脚依次是物、壁、雪、杰、发、来、发、月,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
诵读的方法:可采用默读、朗读、齐读、个别读、配乐读等。
2、背诵。诵读是习词的基础,诵读而不背诵,只是枉费工夫。通过背诵,才能加深领悟,渐入佳境,为后面的鉴赏作铺垫。背诵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3、涵咏。朱熹《论读书诗》:“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