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导学案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190字。
《想北平》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助读资料】
老舍对北平的爱是炽热而真诚的,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但无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还是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为他降生的第二天(2月4日)正当“立春”。老舍是他的笔名。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质疑探究】
1.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文中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
4——7
2.朗读第4、5自然段,思考:在这两段中作者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
动中有静,在人为中显出自然(或布置匀调)
3.思考讨论:这些特点在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
对比手法:
动中有静——巴黎热闹
布置匀调——巴黎还差点儿
物产丰富——美国的橘子
接近自然——伦敦的工厂
4.朗读第6、7自然段,思考并回答:在这一段中作者又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呢?
质朴自然或接近生活贴近自然(根据“花多菜多果子多”进行概括)
【课后作业】
老舍以平民的身份写北平写家乡,那么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畅谈你们家或家乡的那些那些牵挂的人、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