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5920字。
2雨 巷
戴望舒
编写:蒋振华
审核:张丽曼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人戴望舒及其作品。
2. 通过朗读,培养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3. 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学习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分析其成因。
【学习难点】
分析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并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法指导】
学生反复诵读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知识链接】
一、作家作品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生于浙江抗州。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05--1950),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复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 》、《 》、《 》,他的成名作是《 》,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并送给作者“ ”的称号。
二、时代背景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导学】
一、基础知识自学
1.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
彳 亍( ) 寂寥( ) 颓圮( )
彷徨( ) 惆怅( ) 哀怨( )
2.词语释义
彷徨 颓圮
太息 彳亍 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忧愁 冷寞 凄帵 勉励 B.各抒己见 幅圆 坐享其成 座右铭
C.狂妄 揭竿而起 心灰意懒 扑朔迷离 D.丰富多彩 不厌其详 琳郎满目 拈轻怕重
二、课内练习
1.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它闷联系起来。《雨巷》中多处运用象征手法,象征手法的运用,极大的拓展了诗的意境,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及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