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20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三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9/5 6:52: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7000字。
《六国论》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
  2、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3、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的政治目的。
  因为史论必须以史实为据,因而它的叙史是高度概括的,这对历史知识不足的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定困难。
  教学方法:
  课文后的练习规定要背诵全文,以采用诵读法为宜。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作者治史致用,借评论秦的兴亡引出可资当时最高统治者借鉴以治国的历史经验。贾谊这种治史致用、关心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学习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它的作者苏洵,也是一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封建进步文人。关于苏洵,课文注释中已经有简括介绍,如果愿意进一步了解,可参看宋史本传(见附录)。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是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欧阳修很赏识他的论文,在嘉祐年间,曾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祐集·权书》,原题《六国》,后世选本多题为《六国论》。“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苏洵的《六国论》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他在文中怎样通过评史来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这是我们学习时要注意的。但《六国论》毕竟用文言写成,要读懂这篇文章,就必须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明白词义的古今差别,对与今天不同的特殊句式该如何翻译等,在学习时也不可忽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预习提纲:
  (1)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面加黑字的读音,并与以前学过的字词作比较。 ①六国互丧(sàng),率(shuài)赂秦耶 ②暴(pù)霜露 暴(bào)秦之欲无厌 ③洎(jì)牧以镵(chán)诛 ④胜负之数(shù) 数(shǔ)吕师孟叔侄
  ⑤从(cóng)六国破亡之故事 从(zòng)散约败
  (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以辨析形似字: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赢)粮而景从 ③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④革灭(殆)尽之标 ⑤(怡)然自得 (贻)笑大方
  (3)有些文言词(或短语)与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不同,翻译时要注意其区别。
  ①六国互丧 ②思厥先祖父 ③始速祸焉 ④至于颠覆
  (古义见注释,仅举今义)①互相,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一般不单用,常见于成语中或作合成词语素。②先——时间或次序在前的,与“后”相对。祖父——名词,父亲的父亲。③迅迅,快。④用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
  (4)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常需要补出。试补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在括号中),然后翻译。
  ①较秦之(以收贿)所得(城邑),与战胜(诸侯)而得者,(前者)其实(是后者之)百倍。 ②(诸侯)奉之弥繁,(秦)侵之愈急。 ③至丹以荆卿(刺秦王)为(抗秦之)计
  (5)有些文言句子的词序,在翻译时要改变。试译下面句子,说说如何改变。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