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题汇编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22290字。
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英国汉学家理雅各(1815~1897年)的代表作《中国经典》中说:“自古老的封建帝国消亡,秦建立专制国家始,中国就再没有出现过革命,而只是统治者和朝代的更替……在西方人看来,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从已经存在了大约2000多年的旧事物向将会变革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的更新的西方思想转变的出发点。”理雅各的观点是( )
A.秦建立专制制度导致中国再没有出现革命
B.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一场进步和正义的革命
C.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端
D.秦的专制制度取代分封制导致中国的落后
解析:选B 材料中的革命是指制度方面的变革,故A项错误;“方方面面的更新的西方思想转变的出发点”说明是从鸦片战争进步性角度分析的,故B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且说法错误。
2.(2015•锦州质检)1895年《马关条约》中规定:“中国认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决。”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结束了中国与朝鲜间的外交关系
B.废除清朝与朝鲜间的不平等条约
C.使朝鲜成为真正独立的民族国家
D.使日本清除了清朝在朝鲜的影响
解析:选D 《马关条约》的这一规定实际上是日本为了清除清朝在朝鲜的影响,为以后日本控制、吞并朝鲜作准备,故D项正确。
3.(2015•湖北名校联考)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部分地方督抚获得就地练兵筹款之权;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出现“东南互保”局面。这一现象共同说明( )
A.中央失去对地方有效控制
B.国家权力出现“外(地方)重内(中央)轻”格局
C.国家权力呈现“内(中央)外(地方)皆轻”格局
D.地方督抚与外国侵略者日益勾结
解析:选B 材料体现了地方权力增大的趋势,并不能说明中央失去对地方有效控制,故A项错误;地方权力增大,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削弱,国家权力出现“外(地方)重内(中央)轻”格局,故B项正确;地方权力扩大,不是“内(中央)外(地方)皆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外国侵略者的问题,故D项错误。
4.(2015•盐城摸底)下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签订及对社会影响的几段史料。据此他要论证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 )
A.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
B.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逐步过渡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侵略
D.用西方民主与科学去唤醒民众
解析:选A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德军驻守区域”及“1898年,梁启超等上书”说明清政府已经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推翻清政府统治成为革命必然,故A项正确;中国近代一直都没有沦为殖民地,故B项错误;当时主要是革命思潮比较流行,实业救国在19世纪末已经出现,故C项错误;“西方民主与科学”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故D项错误。
5.(2015•潍坊模拟)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 )
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
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
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解析:选A 题中考查两国的相同点,辛亥革命是暴力手段夺权,故B、D两项错误;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清政府,清帝宣布退位,可以减少流血牺牲,故A项正确。
6.(2015•乌鲁木齐一诊)梁启超在纪念某一运动时说:“目前之政治运动,专恃感情冲动作用。感情之为物,起灭迅速,乏断续性,群众尤甚。吾以为近日之青年,宜萃全力以从事于文化运动,则将来之有效的政治运动,自孕育于其中……”他评述的是( )
A.义和团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
解析:选C 五四运动是政治运动,起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民众的不满,即“专恃感情冲动作用”,五四运动参加者有包括青年在内的广大群众,故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参加者是农民、破产的手工业者,与青年无关,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故B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不符合“起灭迅速”、“专恃感情冲动作用”等表述,故D项错误。
7.“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这首歌曲最早可能出现于( )
A.辛亥革命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