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经济考点19: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5080字。
时限:45分钟 满分:100分 评分: 姓名:
★考点导航:商业的发展(商业格局、市场制度、内外贸易、货币流通、商业发展的特点等)、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A.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B.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 D.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2.唐朝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市》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诗中描绘的现象反映了唐朝
A.贵族阶层的奢侈腐化 B.娱乐方式的新变化
C.“草市”的繁华景象 D.城市商业有很大发展
3. 唐初《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晚唐《夜看扬州市》描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两者相互矛盾,所以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前者比后者具有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夜市”
C.文学作品缺乏可信度,不能证明唐代出现“夜市”
D.两则材料时间不同,唐代后期可能已经存在“夜市”
4.《文献通考》记载北宋部分年份的赋税收入,见下表:
年份 农业两税 茶、盐、酒、商等 总赋税收人
太宗至道末年(公元997年) 2 321万贯 1 238万贯 约3 559万贯
真宗天禧末年(公元1021年) 2 762万贯 2 936万贯 约5 723万贯
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72年左右) 2 162万贯 4 911万贯 约7 070万贯
表中数据说明当时
A.人民赋税负担较重 B.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C.商业地位日渐突出 D.农业生产破坏严重
5.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C.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6.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A.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B.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C.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7.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 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8.据右图判断(①州桥商会②彩瓷作坊③瓦子④徽商会馆),其中设置错误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