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课时,约4100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作者及时代背景的介绍,引起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2.在正音正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为理解和背诵做好准备;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能力目标:
1.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文言诵读能力;
2. 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
1.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
2. 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熟读课文,为背诵做准备
教学难点:史论必须以历史为依据,本文的叙史时高度概括的,因此,必须及时对史实进行补充,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阅读质量。
教学方法:诵读法为主、分析法为辅
一、导入: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一、 新课讲析:
(一)解题:
《六国论》原题为《六国》,“六国”指韩、赵、魏、楚、燕、齐。“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问题的特点。
(二)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三字经》中曾提到:“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洵大器晚成,写得一手好文章,欧阳修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