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8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再别康桥<br>
<br>
<br>
一、教学目标 (-)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二)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二、难点、重点 (一)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二)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吟诵诗作。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 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一般认为此诗是诗人1928年秋第三次欧游归途中所作。 2.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师生明确: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三)课后练习 1.完成练习第四题。 2.谈炎你对徐志摩诗的认识,将所获写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