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课时,约8900字。
长亭送别
王实甫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 周建中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主旨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解读赏析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大家都看过《泰坦尼克号》,它为什么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人们呢?因为它讲述的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有人曾说:“爱情,回忆中的比现实中的更美好;爱情,舞台上的比在现实中的更感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西厢记》,它讲述的是相国千金小姐与穷书生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
二、介绍王实甫和他的作品: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文艺样式,因为它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所以称为诸宫调。它在北宋时期已经出现,董解元的生平事迹无可考。据《录鬼簿》和《辍耕录》的记载,知道他主要活动于金章宗时期(1190—1208)。“解元”是当时对读书人的泛称,不是他的名字(注:明汤显祖评本董西厢,说他名朗)。他的《西厢记诸宫调》,又被称为《弦索西厢》或《西厢掐弹词》,是今存宋金时期唯一完整而又标志了当时说唱文学水平的作品,也是王实甫《西厢记》以前写崔莺莺与张生爱情故事的最完美的作品。)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三、预习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
A.谂知(nian)暮霭(ai) 胸臆(yi)
B.泠泠(leng)相偎(wei)栖迟(qi)
c.赓续(geng)玉醅(pei)揾做(wen)
D.萧瑟(se)憔悴(cui)顷刻(qing)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