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600字)
《诗经》三首教案
代盛江
【教学目标】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领悟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赋比兴手法。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3、树立“历史的”、“美丽的”观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导语设计]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比如崔莺莺的老师教她读禁书《诗经》,她听着听着,就心动神摇了。这就说明:
第一,诗是人们思想感情的表现。第二,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学诗的作用: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后被儒家(汉代儒生)尊为“六经”之一,故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诗经》,305首,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 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
“赋”:朱熹说是“铺陈叙事而直言之”。
“比”:朱熹说是“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借物托情。
“兴”:朱熹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诗经》中的一些篇章工于描写,勾划出许多生动的细节。
[课文学习三步法]:
第一步:学生朗读,圈点、勾画疑难点。
第二步:老师答疑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