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精神文明》专题检测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5810字。
高考历史专题检测六: 中国近代精神文明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中国译著类别及其来源概况简表
有同学对上述表格中两个时期译著类别及其来源变化进行解读,推导出以下认识,其中最合理的是( )
A.科技译著推动社会进步的效果不如社科译著
B.近代中国既遭日本侵害甚巨也受其影响最深
C.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开始谋求变革旧制度
D.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是影响变化的首要因素
解析 结合图表两个时期正处于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期间,译著类别社会学科比例上升,同时译著的主要是日本著作,可以看出,甲午战争后中国战败,中国人更关注日本,故D项正确。A项未考虑时代背景的变化,不正确。B、C两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 D
2.1903年,张謇说:“渔业和航政的范围到哪里,国家的领海主权就到哪里。假如只有海,而没有渔业航政,试问主权从何表现?我国政府应努力挽回已失的权利并大力发展沿海渔航业。”在此,张謇( )
A.主张发展沿海渔航业与维护海权并重
B.阐明了中国渔业发展与航政建设的举措
C.意识到我国渔业发展落后于航政建设
D.预见到西方列强对中国领海主权的破坏
解析 由张謇呼吁“应努力挽回已失的权利并大力发展沿海渔航业”等信息可知,他主张发展渔航业与维护海权并重,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并没有阐明渔业发展与航政建设的举措,故B项错误。C、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A
3.1923年,孙中山和越飞达成了一项联合宣言,主要包括四个要点:(1)目前在中国不适宜实行共产主义或苏维埃体制;(2)苏维埃政府再次确认早在1920年9月27日发表的有关放弃在华特权与利益的宣言;(3)就未来中东铁路的管理与重组达成相互谅解;(4)苏维埃否认在外蒙古有任何帝国主义企图或政策。材料突出表明了孙中山是一个( )
A.民主主义者 B.民族主义者
C.亲共产主义者 D.三民主义者
解析 从材料中“放弃在华特权与利益”“否认在外蒙古有任何帝国主义企图或政策”等可知,孙中山重视民族利益,维护民族权益,反对帝国主义,B正确。孙中山在革命初期就是一个民主主义者和三民主义者,但与材料侧重点不符,故A、D错误。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不是一个亲共产主义者,C错误。
答案 B
4.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天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