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20字。
七律 长征
教学要点
1. 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 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重点难点
1、 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 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 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 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回顾中国近代史,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先后举行长征的红军部队共有4支: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随着“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说法得到更广泛的肯定,这种称谓渐渐约定俗成,以至于后来人以为“长征”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且“二万五千里长征“渐渐成了追求理想与光明的精神的象征。于是诞生了“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赞叹的那样,长征精神激励着每一个知道这段历史的中国人。
二、朗读
1. 正音:逶迤wēiyí 磅礴 pángbó 云崖yá 岷山mín 泥丸 wán
2. 朗读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诗句理解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等闲”是什么意思? 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怎样?
“等闲”,平常,寻常。
诗的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主旨。内容上是全诗总纲,“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是什么关系?
第一句是一般的表述, 第二句是具体的描绘, “万水千山”表明远,也暗含着不怕, 只等闲说明不怕,而有加深一层,岂但不怕,而且从容不迫,应付自如.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探究•练习二)
把它们合在一起说看似矛盾,其实是一种夸张和反衬手法,诗人把连绵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做“细浪”和“泥丸”,写得微不足道,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