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80字。
《蜡烛》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的思想感情,蜡烛的特殊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文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俄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关于蜡烛的诗句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借蜡烛写离别。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 整体感知
(一)、生字新词
颤巍巍 :chàn wēi wēi .抖动摇晃貌。
瓦砾 :wǎ lì 碎掉的砖瓦石块。
拂晓 :fú xiǎo 天快亮的时候。
匍匐:pú fú
(二)分层 默读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
第二部分(从“方场的一边”,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里去了”,即第31段)写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土。
第三部分(从“拂晓前”即第32段至结尾)第二天当红军们准备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时发现了那个坟堆,而且老妇人再次送来蜡烛。
亦可如下划分:
第一部分(1—7段):写苏联红军要偷袭桥头堡时,有一位战士牺牲了。
第二部分(8—13段):写老妇人育乞西亲眼目睹这位战士牺牲的经过。
第三部分(14~31段):详写老妇人育乞西置生死于度外,安葬红军烈士,还在坟堆上点上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
第四部分(32~44段):写苏联红军寻找战士尸体时,却发现坟堆、老妇人和烛光。
(三)、蜡烛与围巾(红与黑)
1、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