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导学案2
- 资源简介:
约3790字。
《想北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掌握本文采用类比和对比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3、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字里行间透出的对故土的依恋之情,理解远离故乡的游子的乡愁。。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学质疑
(一)结合注释了解作品、作者
1、作者
老舍,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有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2、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6年在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当年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二)初读课文,辨清字音、疏通文意。诵读过程中圈出生疏的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什刹( )海 苇叶( ) 廿( )
菜圃( ) 湍流( ) 粘合( )
果脯( ) 揣测( ) 粘贴( )
胸脯( ) 揣在怀里( )
3、解释重点词语。
廿:
匀调:
揭露:使隐藏的事物显露。
揭发: 揭露(坏人坏事) 。
揭底: 揭露底细。
积凑: 积聚凑集。
积聚: (事物)逐渐聚集。
(三)整体感知,归纳本文结构。
文章写的是“我的北平”。
第一部分(1-3段)我爱北平,这个爱说不出来。
第二部分(4-7段)北京城与众不同的特点。
第三部分(8段)我真想念北平。
二、互动研讨、合作探究
1.文章开始一再说自己对北京的爱“说不出来”,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吗?如果能感受到,就说明作者并非没有说,那作者是怎么“说”的呢?
(1)采取反复的手法,强调了作者对北平的爱强烈、深沉、真挚,大爱无言。
(2)类比 老舍将自己对北京的爱与对母亲的爱相比,那种爱都无法用言语表达。因为母亲生育了我们,母爱亲切、温暖、舒适、自然,体现在点点滴滴之中,时刻包围着你,无形无声却让人沐浴沉浸其中。母爱无声,同样,人对母亲的爱也难以用语言表达。把对北平的爱比做对母亲的爱,说明我爱孕育了我的北平的所有一切。这种类比,通俗质朴,最能引人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