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4题,约14370字。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1.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电视B.电影C.报纸D.广播
2.“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综合材料信息,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事业,正确的说法是( )
A.以反帝反封建为宗旨B.促进了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C.有利于社会思想解放D.为知识分子提供参政途径
3.“奏国歌,升国旗”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那么你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源自下列哪一部电影的插曲()
A.《渔光曲》B.《风云儿女》C.《开国大典》D.《定军山》
4.从19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世纪60、70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
A.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B.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C.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
5.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非常挤”这样的竹枝词也流行起来,这反应了()
A.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B.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并没有停止过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6.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
C.鸦片战争前后D.新中国成立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