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说课稿6
- 资源简介:
约2710字。
《想北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要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想北平》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对散文的体悟和感受能力,也掌握了一些散文的鉴赏分析方法,在初中时也学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对老舍的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重点语句含义和情感的揣摩,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确定为对重点语句含义和情感的揣摩。确定的依据是:散文语言渗透了作者的情感,是作者写作意图的流露。把握了散文重点语句的含义和情感也就把握了文章。
教学难点确定为感受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确定的依据是:高中生的审美能力、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是有限的,又距离老舍生活的时代较远,因此我把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确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学习本文采用了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示范法等教学方法,学法上采用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讨论法、质疑法、自主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采用情境导入法,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入境,身临其境地那股浓浓的眷恋之情,激起情感共鸣,引发学习兴趣。这是感悟散文意境的第一步。具体的导入语是:“故乡,是游子用稻谷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越醇香。”北京之于老舍,正是如此!
环节一:诵读是散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对散文意境的体会的需要。在朗读中投入感情,对后面领悟作者感情,品味语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并在诵读过程中完成以下思考题:
①划出直接抒发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这个问题的设置意在教会学生做标注,锻炼对信息的提炼能力,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学生很容易找到表达感情的句子,集中在2、3、8节,如“我真爱北平”“真愿成为诗人……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等等。
②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是什么?“想”是全文的情感主线。这一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线索分析阅读,品味文章的抒情特点。
这样就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文章和作者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