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富阳市场口中学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2专题2《2.3.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doc
浙江省富阳市场口中学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2专题2《2.3.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课件.ppt
课件共17张,教案约1830字。
《原电池》教学设想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路
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所以笔者认为这部分知识是应该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笔者的思路是这样的,从一个水果电池引入电池的内容,这样能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可以达到教学创设情境的需要。在上课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设计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能源与化学能之间的关系;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能分析电池反应。
2.过程与方法: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来表现电池的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能源危机,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作用。
三、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美丽的格林太太的“烦恼” 好奇,很想知道答案。 该图片能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同时也让学生有一种对平常事物感兴趣的情绪,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进行实验探究:
1、锌片、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2、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电流计)连接后共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物,实验原理。 由熟悉的两种金属与酸的反应到电流的产生,能引起学生对该实验原理的探究兴趣。
释疑后,对原电池的产生和发展做一个全面的介绍。 聆听,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情绪。 达到了教学的效果。
出几道判断是否是原电池的习题让学生做教师活动。 动手做题。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出疑问:原电池的电子从哪里来? 分组讨论(还是刚才小组)。
得出自己的结论。有的学生说是稀硫酸提供的;有的学生说是金属材料提供的,有的说是空气给的。 设计意图。
分析电子的是锌提供了电子。 学生提出疑问,电子不能从溶液中走,而是要通过导线,导线在溶液中并没有连在一起,怎样形成了闭合回路呢? 学生对电子的来源做不同的猜测,能让学生有一种探究的精神。
释疑: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起到了导线的作用。 马上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平常的溶液并没有电呵? 通过学生的自己的疑问,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释疑:溶液在没有外加电压的时候,离子做杂乱无章的运动,一旦有外加电压,离子就做定向运动。 马上学生就问:电压从哪儿来,并没有外加电源。 学生的思路跟得很紧,说明本节课是有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