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第1课时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doc
2.1第1课时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ppt
2.1第2课时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doc
2.1第2课时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ppt
2.2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快慢.doc
2.2第2节 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快慢.ppt
2.2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ppt
2.3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doc
2.3第1课时 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doc
2.3第1课时 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ppt
2.3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doc
2.3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ppt
2章末知识总结.doc
章末过关检测卷(二).doc
共6个课件,8份习题。
化学•必修2(鲁科版)
第1节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第1课时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水平检测
1.从化学键变化的观点看,下列变化中化学键被破坏但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蔗糖溶于水 B.金刚石变成石墨
C.氯化钠熔化D.五氧化二磷吸水
解析:蔗糖溶于水属于物理变化,既没有旧键的断裂,也没有新键的形成;氯化钠熔化只有旧键的断裂而没有新键的形成,属于物理变化;金刚石变成石墨,实质上是金刚石中的碳碳键发生断裂,又形成了石墨中新的碳碳键,前后的碳碳键并不完全相同,故属于化学变化;五氧化二磷吸水后变为磷酸,既有旧键的断裂又有新键的形成,
化学•必修2(鲁科版)
第1节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第2课时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水平检测
1.“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时使用,其内层是用铝箔包裹的并已加工好的真空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化学物质反应,放出的热量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最合适的选择是( )
A.浓硫酸和水 B.生石灰和水
C.Na和水D.氯化钠和水
化学•必修2(鲁科版)
第2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快慢
水平检测
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速率是指一定时间内任何一种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任何一种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B.化学反应速率为“0.8 mol•L-1•s-1”所表示的意思是:时间为1 s时,某物质的浓度为0.8 mol•L-1
C.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可以知道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
D.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现象越明显,反应速率越大
化学•必修2(鲁科版)
第2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第2课时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
水平检测
1.下列关于能源和作为能源的物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化石能源物质内部蕴储着大量的能量
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起来
C.物质的化学能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转化为热能、电能为人类所利用
D.吸热反应没有利用价值
化学•必修2(鲁科版)
第3节 化学反应的利用
第1课时 利用化学反应制备新物质
水平检测
1.下列各组气体在常温下能共存且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是( )
A.NO和O2 B.HCl和NH3
C.H2和CO D.SO2和CO2
解析:A和B选项中的两组气体常温下会发生反应,不能共存;C选项中的H2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而CO一般用排水法收集;D选项中的SO2和CO2常温下不发生反应,而且两者的密度均比空气大,都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化学•必修2(鲁科版)
第2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
水平检测
1.下列反应体系中,不属于可逆反应的是( )
A.Cl2溶解于水
B.氨气溶解于水
C.工业合成氨
D.Na2CO3+CO2+H2O===2NaHCO3和2NaHCO3=====ΔNa2CO3+CO2↑+H2O
化学•必修2(鲁科版)
章末知识总结
热点一 化学键与物质结构的关系
1.物质中的化学键类型判断。
(1)离子化合物中一定有离子键,可能有共价键。简单离子组成的离子化合物中只有离子键,如MgO、NaCl等,复杂离子(原子团)组成的离子化合物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如NH4Cl、NaOH、Na2O2。
(2)共价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一定没有离子键,如HCl、H2S、CH4等。
化学•必修2(鲁科版)
章末过关检测卷(二)
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化合物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 )
A.KBr B.NaOH C.HBr D.N2
解析:KBr中只含离子键;NaOH中Na+与OH-之间存在离子键,OH-内部存在共价键;HBr、N2中只存在共价键。
答案:B
2.现在电视上有一“自热米饭”的广告播得很火,它介绍在食用时,将一无色液体加入到一白色固体中,放上装米饭的盒子,过几分钟米饭马上就热气腾腾,就可以食用了,非常方便。请你推测其白色固体和无色液体可能是如下哪个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