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三首教案25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三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79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0/12 13:20:25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3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5500字)

《诗经》
总第  课时
    【学习目标】
     课文目标
    1.掌握衍、渐、徂、汤汤、极等字词的读音、字形和意义。
    2.了解三首诗的内容和赋、比、兴的手法及其效果。
    3.了解有关《诗经》的知识及《诗经》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整体感知】
    1.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ll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和“六艺”(《诗》《书》《《L》《乐》《易》《春秋》)之首。按音乐及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指十五国风,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是周代贵族所作的乐歌,也有一部分民歌。“颂”分“周颂”“鲁颂”,共40篇,多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形式,它的表现手法是“赋”(铺陈)“比”(比喻)“兴”(联想)——《诗经》的“赋”“比”“兴”和“风”“雅”“颂”合起来称“六义”。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2.时代背景
    《诗经》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和许多人的增删、改订而成的。其中大部分的民间歌谣展示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生活,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反映了古代阶级斗争的现实。也有一些出自贵族文人之手,暴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3.课文主题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通过女主角从恋爱、婚变到决绝的经过,深刻地提示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上的悲惨命运,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诗歌抒情与叙事相结合,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结构完整而又紧凑。
    《秦风·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一往无前。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
《邶风·静女》以第一人称“我”(男子)写一次恋人的约会。诗歌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巧妙选用细节,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子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方法技巧】
    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是指叙事诗中叙述的人物,写景诗中的景物,抒情诗中的抒情对象,还指诗歌中提到的可让读者联想得到的具体的形象。不同的形象,表达的感情,包含的意韵不一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张籍的《秋思》:洛   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行又开封。同是写秋,刘诗中秋的形象是亮丽的、鲜明的,张诗中的“秋”给人凄凉幽寂的感觉。二者截然不同。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