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ppt14
- 资源简介:
共31张,学生自主学习、质疑,引导学生小组运用概念图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建构能力。
姓名 任晓峰 单位 山东省华侨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岳麓版必修2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中的第1课,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艰难探索。
二、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他们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认识模糊、神秘,甚至有错误。如果偏重理论的讲解未必能实现理性的认识,如果按照常规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的套路进行教学或许会令这一生动、曲折的历史探索大为减色。鉴于此,本课设计以“在历史中对话”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从而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简要过程,准确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等历史概念。
2、能力与方法:
①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过程中充满了艰难与曲折;
②对新经济实施的必要性有清晰的认识,并从中感悟经济发展与本国国情相适应,要依照客观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建设;
③通过对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的分析,认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成就与弊端及其对苏联和世界的影响。
3、价值目标:
①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的分析,认识到任何一种新的事物出现都要经历艰辛,一旦选择,就要勇往直前。
②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分析,明白任何理论都要由实践来证明其正确性,而且理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③通过对斯大林体制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的责任心与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