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3
- 资源简介:
约2490个字。
品味语文之美
——解读《阿里山纪行》
扬中市联合中学黄勇212200
[课题]
文章标题:阿里山纪行学科:语文年级:初二
[教材简解]
《阿里山纪行》是苏教版初二语文上册“江山多娇”单元的一篇文章。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要通过朗读、品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登山临水,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美好情感。
《阿里山纪行》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所写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阿里山迷人的风光,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目标预设]
知识目标:
1.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感知多彩多姿的大千世界。
2.赏读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感情。
能力目标:
1.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2.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3.利用文本及超文本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感受语文之美。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3.品味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
[设计理念]
1.兴趣教学。遵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原则,极力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的美,激发他们爱我语文,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2.自主教学。力求让“自主、合作、探究”贯穿教学始终,尤其着力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诵读教学。语文味熔铸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吟诵中体会语文的魅力。
[设计思路]
1.以《阿里山纪行》为载体,以课堂上赏读文章诸多细节之美为依托,让学生充分体会、享受语文之美。
2.精心建构好本节课语文之美的框架:美在积累创意、美在富含思想情韵、美在建构灵动、美在文辞赏读。
3.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教师引导、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4. 对语言的感知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也是一个亮点。设想用个性诵读的方法让学生放手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用心尝试,读中理解体会。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齐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敢问艾青为什么“常含泪水”?因为“爱”。敢问为什么我们要“爱”语文呢?因为她“美”!
下面,我们就通过解读《阿里山纪行》一文,一起来品味语文之美。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感受作者情怀。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3.赏读生动优美的语言,品味语文之美。
三、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1.文化知识
台湾最负盛名的风景区——阿里山,并非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区内群峰参天,溪壑纵横,既有悬崖峭壁之奇险,又有幽谷飞瀑之秀丽。最高处海拔2663米,山虽不算高,但以神木、樱花、云海、日出四大胜景而驰誉全球,故有“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美丽”之说。
2.重点字词
美在积累创意思维
(导弹之父钱学森说中国的教育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选择喜欢的三个词语,书写创意写景语段
(2)问难质疑:提出不明白的困难问题;指出个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