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设计24
- 资源简介:
约5860个字。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课题:《三峡》(1课时)
课型:比较•探究课
上课时间:2013年5月30日
单位:台儿庄区彭楼中学
教师:王桂兰
奇观奇人撰奇文文化寄景探奇魂
———《三峡》教学设计
【相关课程标准】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1.了解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2. 比较郦道元《三峡》和余秋雨《三峡》写作目的不同。
3.感悟余秋雨对景观与其相联系的历史人物及文化的审视和思索。
【评价任务】
1.搜集余秋雨有关资料,了解作者。
2. 朗读文本,回顾单元目标,比较探究三峡。
3.反复朗读课文,感悟余秋雨对三峡景观的描写,及与其相联系的历史人物和文化的审视,思索。
【课前预习】
预习一:朗读课文,查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摘抄本文的生字词。
虔诚朝觐庇佑驰骋地老天荒
僵寂汲足渊薮悄然黄卷青灯
预习二:查找作者资料。
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余秋雨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辞职后潜心写作。其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
15年来余秋雨以长途旅行方式实地考察文化。从国内走到国外,足迹延展到亚非欧。这期间,完成了以考察中华文明记录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考察伊斯兰文明记录的《千年一叹》以及西方文明记录的《行者无疆》。从而完成了对人类历史的三大文明的关注和考察。
1987年余秋雨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国际著名学者录》、《杰出贡献者名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预习三:背诵第一部分5~7段,第二部分第3段。
【设计意图】
教案设计一课时,是在充分预习文本的基础上完成。长文短教,深文浅教,本文可谓当代散文的精粹,余秋雨先生的语言深邃,思想独到,富含民族的思考,历史的厚重。八年级学生受认知能力的限制,不能深刻理解文本思想。所以教学中,不宜深挖细嚼主题,重在引导学生感悟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美、人文美。这样深邃的散文,本应该放在高中学段学习,但编者匠心独运,让初中的孩子初识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