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案7
- 资源简介:
约2180字。
晏子使楚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2、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2、难点:语言艺术特点。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都德机智故事“我从不给傻子让路”“我与你恰恰相反”导入。都德幽默、机智,能化被动为主动。二、作者简介:1、请生看注释,晏子的原名叫晏婴,为什么叫他“晏子”呢?生:男性,对有学问,有贡献的人的尊称?师启发:能对有贡献的袁隆平称“袁子”吗?生:是古代对有知识、有贡献的人的尊称2、简介晏子: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从公元前556年开始,他继承父亲的官职,在齐灵公、庄公、景公时历任卿相,掌管齐国政治,讲究礼仪,以“节俭力行”著称。由于晏婴的“节俭力行”符合于墨家的宗旨,晏婴就为后来墨家所推崇。《晏子春秋》这部书,柳宗元认为它很可能是“墨子之秆有齐人者为之”,大约是战国中期墨家学派的人收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成书的。它文学性很强,有不少记叙生动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1、过渡:从这篇课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有哪些知识?有什么贡献呢?2、请生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3、生齐读4、生互相质疑、解释及句子翻译,弄懂课文5、师提问(1)古今义:a.何坐:今:动作 古:犯……罪b.其实: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古:它们的果实(2)注意通假字,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曷→何 熙→嬉(3)固定格式,“得无楚之水使民善盗耶”“得无……耶”表示推测兼反问的语气。意思是“莫非……吗?”“难道……吗?”6、请一同学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要求:尽量忠实于原文(学生评价修订)四、赏析课文精彩片断1、请大家把你认为最能体现晏子智慧和勇气的语句找出来生答2、师故意用怒气冲冲、趾高气昂的语气读,问生有何不妥?应怎么读?(应读出晏子的冷静、不卑不亢)3、赏析这句话动作:“避席”显示其郑重的态度,他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语言:“婴闻之”,我听说,留有余地“得无……耶”,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测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方法:橘化为枳,关键在于水土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