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00字)
《近体诗六首》教案
教学目的:
1、 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格律诗的音韵美。
2、 了解各作家的风格,学会结合背景分析诗歌内容。
3、 背诵诗歌,培养语感。
教学重点:诗歌景、情的分析感悟。
教学方法:学以致用,老师教读《山居秋暝》、《登高》、《锦瑟》,点拨学生自读其余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山居秋暝》和《石头城》
教学目的:体会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体会诗人美好的感情境界。
《山居秋暝》
一、朗读熟悉诗歌。
二、分析内容。
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把题目全部点了出来,山、晚、秋,即地点、时间、季节,还点了题目中没有但对全诗的意境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雨”。诗人把“空山”这个词置于句首,在点题之外,主要反映一种审美感受。诗人来到山中,远离市朝的吵杂烦扰,耳边、心中感到特别的清净,因此山居给他的最突出印象是空,是寂静。而且刚刚下过一场雨,把空气中的尘埃都压了去,在寂静中又添了一层清净。又正当清秋季节,还是日暮时分。此境、此时、此景给全诗造了一个背景。
2、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自然美)
一静一动,一光一声,视觉加听觉。看到的是明月的清晖从松林间隙中照射下来,林中空地上洒满了斑斑驳驳的光点;听到的是山泉从石上流下的声音,而且新雨之后泉声更大。月照松林,足见其幽,伴以泉声更显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
3、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生活美)
写村民的活动。在这幽静的傍晚,山村里的男女正是劳动归来的时候。诗人步于村中山道,忽然从竹林中传来一阵喧闹声,仔细一听,是村里的妇女洗完了衣服要回家去。在一块儿劳动,给她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使这傍晚的山村充满了活力。打渔的人也收网而归(或理解为趁月夜水涨去捕鱼),他们划动着渔船从荷塘中轻轻而过,摆动荷叶。这一联写的是声音和动作,先听觉后视觉,与上联的先视觉后听觉正好错综交叉。
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两方面写出了山村的清幽宁静和山民的淳厚朴实。
4、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任凭春花衰歇,已是清秋季节,我还是留恋这里的环境,不愿归去。反用典故,诗人喜欢山村的风景如此清幽,民风如此淳厚,这是他的理想归所,不愿回到官场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揭示主旨(联系作者生平),写诗人原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
诗歌写景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大有陶渊明遗风。
三、作者相关。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相思》,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
四、相关延伸。
1、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籍《入若耶溪》)
2、山水诗人:爱好自然,崇尚隐居,多描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人:多描写边塞征戍生活。(高适,岑参,王昌龄)
《石头城》
一、朗读课文。
二、相关背景:
唐顺宗(李诵)期间,唐帝国日趋衰败,朝廷里互相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牛僧孺,李德裕)的权利之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王书文执掌朝政,发起永贞革新,内抑宦官,外制藩镇,薄赋轻徭,惩治贪官,释放宫女等,刘禹锡是革新集团核心成员。革新不到五个月,宪宗上台,镇压革新集团,“二王八司马”事件,刘被贬为郎州司马,一住十年,没有升迁,终日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诗人不幸文坛大幸)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点拨补充。
1、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